中国成立以来,有哪些感人的故事
2010年8月9日,吴锦泉收听广播时得知甘肃舟曲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将磨刀挣来的硬币凑上1000元钱送给红十字会捐给灾区。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发生7.0级地震,吴锦泉得知此消息后,将两年来走街串巷替人磨刀挣下的1966.2元辛苦钱,通过红十字会捐给灾区。
自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累计捐款37000多元钱。吴锦泉,江苏省南通市港闸区五星村一名普通村民,如今年过八旬,仅靠磨刀为生,生活并不富裕,老两口还住在三间破旧的瓦房里,但他关心社会,为村里修桥补路,去福利院看望孤儿,将自己的辛苦钱毫无保留地捐献出来。
15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2015年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
1.于敏,中国氢弹之父。
2.木拉提.西日甫江,大漠“猎鹰”。
3.科学先驱师昌绪。
4.5.最美乡村教师朱敏才,孙丽娜。
6.朱晓辉:最孝女儿。
7.好心人“炎黄”张纪清。
8.麻风病医生肖卿福。
9.“移民第一责任人”赵久富。
10.做儿子的耳朵和向导,陶艳波
1、吴锦泉——高节卓不群,热心公益的磨刀老人。
2、张宝艳,秦艳友–——阳春布德泽,帮助宝贝回家的志愿者。
3、郎平——雄心志四海,带领女排重夺世界杯。
4、屠呦呦——春草鹿呦呦,中国首位获诺贝尔科学奖的本土科学家。
5、阎肃——弦歌感人肠,琴弦上的放歌者。
6、徐立平——大国多良材,雕刻火药的大国工匠。
我想把我女儿的衣服寄给穷的山区孩,怎么寄
以前没用的衣服,好一点的会收拾给福利院的娃。后来接触久了都是买新的给他们。 旧衣服,如果特别破旧这种,很多机构是不会收的,收了也会统一销毁,因为清洁成本很高,也不知道会不会给孩子带来传染病。 如果题主想给山区孩子寄衣服,希望不要太破旧,并且清洗干净。 渠道的话,我所在的城市有衣服回收的绿箱子,放在里面会有人收走捐赠。 然后菜鸟裹裹里面有捐衣物这个项目,腾讯公益,向日葵公益等等组织都可以搜到。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吴景泉的故事
吴锦泉的事迹: 吴锦泉1959年入党。年轻时,他担任过生产队队长、民兵营长、种猪场场长。如今年过八旬,他依旧关心社会,关注时事。为村里修桥补路、去福利院看望孤儿,将自己的辛苦钱毫不保留地捐献出来,换成灾区人民的食物和药品,他说这些都是他该做的。吴锦泉老人仅靠磨刀为生,老人曾经在四川汶川地震和青海玉树地震时,先后向南通市红十字会捐出千枚硬币。春节后,老人又带着港闸区政府奖励给他的1000元慰问金及辛苦磨刀赚来的316元来到市红十字会,捐给了市儿童福利院。老两口的生活并不富裕,至今还住着三间破旧的瓦房。除了磨刀,吴锦泉老人没有其他经济来源。一把刀一块钱,这一千元几乎是老人三个月的磨刀收入!老两口的生活朴素到了极点,老伴出来捐钱时穿的黑裤子已经有39年了,还是出门时才舍得穿的行头。 “出了名”的吴锦泉依旧保持着极其简朴的生活习惯,天天骑自行车十多公里为村民们磨刀,即使大夏天也没闲下来。这走街串巷挣出来的钱,流淌着多少汗水,又传递出多少爱心。当吴锦泉夫妇收听广播时,得知甘肃省舟曲县发生强降雨引发泥石流灾害。两位老人在家里坐不住了。吴锦泉点点这几个月磨刀挣来的硬币有好几百元,老伴说:“我这里还有些,凑个1000元钱给红十字会送去吧!”。两位老人从港闸区天生港镇街道五星村家里出发,倒了三趟公交车,辗转两个多小时来到市红十字会捐钱。南通市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倪瑾细心地发现,老奶奶的腿部皮肤有些异常,一打听,原来是患了湿疹,已经4年多了,但她一直舍不得花钱看病,痒得难受了就用熟人送的药膏涂一涂,但总是治不彻底。倪瑾副会长立即安排工作人员陪老人到皮防所医治,老奶奶觉得过意不去,一个劲地道谢。
如何看待《隐秘的角落》中普普这个角色
普普看着一个普通的小女孩,其实也很阴暗的女孩,她很可怜,同时又很残忍,是生活逼迫她有着不同于同龄人的纯真。她知晓可怜带来的好处,但是没有一句话是真的。她是为了活命而不择手段的女孩子。
她生长在一个父母不喜欢她,只喜欢弟弟,她从小就被忽视环境中,后来家中遭遇变故,她被迫生活在孤儿院,但是孤儿院也并非一个温暖的地方,她和严良一起逃出孤儿院。
严良心善找人去寻求帮助,哪知道第一次求助就被叔叔叫警察告终。
《坏小孩》中关于普普的描:
本该童真的年龄,脸却是冰块一样的女孩子。
书中关于普普与朱朝阳的对话,随看出一些问题,这样本该在充满爱的环境生长的女孩子经历太多,而她太清楚,可怜就是她最好的伪装。
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我相信很多人在看完隐秘的角落后对普普一角的定位都觉得偏负面情绪略多一点。当然每个人的理解不一样,无所谓对错。其实我觉得在这部剧中普普的角色就是演绎了“自己—迷失自己—找回自己”的一个过程。
自我
剧情一开始普普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弱弱的女孩,比同龄人多的是懂事有礼貌。随着剧情的推演,越能感觉到普普比同龄小孩身上多的一些可贵气质。能吃苦、懂礼貌、坚韧的品质或许这就是在演绎最初的自己。
了解普普的家庭情况后你就会知道,在本该躺在父母怀抱中的孩子,在失去父母后所表现出来的一切东西都是真实无瑕疵的,就是自我的真情流露。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说的就是那样环境下孩子的无奈和被迫学会独立自己。那样才能活着!
迷失自己
从普普回忆的镜头画风中可以传达两种假设,第一爸爸妈妈和弟弟应该已经不在了,第二弟弟站在了爸爸妈妈中间而自己感觉被抛弃一般。这应该是当时的家庭背景重男轻女和对自己缺少父母之间关爱的表现。
所以后来朱朝阳被朱晶晶欺负,普普去帮朱朝阳警告朱晶晶不要剥夺别人的父爱。其实也是在帮自己心中隐秘的角落里不该说出的话通过这件事表达出来。也是对自己缺少父爱的一种宣泄。最终才导致朱晶晶坠楼的导火线!
找回自己
整部剧中普普都是那个聪明的小女孩,很多人认为这是心机重。其实我认为这只不过是那个家庭背景下自我保护的本能反应而已。所以普普在生命最后之前导演用了一个对比镜头更加反应孩子的纯真和善良无论社会环境怎么变依然不会改变的美好预期。
镜头中普普拿着猫粮去追猫,张东升回来后以为普普走了。翻看普普和严良破旧的包。当普普抱着猫走回来后看到张东升这个镜头的强烈反差。其实是善良与邪恶的对比,极具讽刺意味。
总结:很多人一直在分析剧中这样的情节暗示,那样的bug解析。其实真的那么重要么?我认为通过这部剧反应的社会问题(单亲家庭、孩子教育、未成年人心里辅导等等)和对本该善良的美好期许不会变。值得每个观众结合自己在剧中的角色去深思!
以上只是本人一点拙见,未必正确。
也欢迎大家关注讨论!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国家孩子》是一部非常棒的电视剧,您觉得它有什么不足的地方
电视剧《国家孩子》在北京召开发布会,宣布该剧将正式定档中央电视台电视剧频道,总导演巴特尔、编剧柳桦、演员傅程鹏、杨舒、徐洪浩、王梓桐等来到现场,分享幕后拍摄故事。
《国家孩子》开播发布会现场。
《国家孩子》将人们的视线带回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当时一场自然灾害席卷大半个中国,江南地区大批婴幼儿被送到儿童福利院,一时人满为患。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关怀下,数千名来自南方的孤儿被送到内蒙古草原交给牧民扶养,内蒙古自治区做了周密安排,调集了丰富的物资,向孩子们伸出了温暖的双手,而这些孩子也被称作“国家孩子”。
发布会上,导演巴特尔透露,这个拍摄自己等了六七年,常常一个人看剧本感动到泪流。该剧出品人、制片人刘小锋则说:“有幸能与各方的合作伙伴一起回顾“国家孩子”这段历史,还原最本真的情感和初心,是我们做《国家孩子》这部剧的初衷,希望大家能够和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故事,走进乌兰察布。”
据介绍,电视剧《国家孩子》的故事,从同一趟火车运到内蒙草原的四个“国家孩子”的命运展开,曾经的他们孤苦无依,八、九岁初到内蒙古时十分不适应当地的生活,后来有了疼爱自己的额吉和阿爸,在草原上找到了家的归属感,并决定在这里深深扎根、追寻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由于电视剧的年代跨度极大,因此非常考验演员们的考验。现场,傅程鹏、杨舒、徐洪浩、王梓桐四位主演也表示,无论是能够参与这样一个值得铭记的历史时刻的故事呈现,还是与这么优秀的主创班底合作,都是作为演员值得骄傲的一件事。
我觉得这部电视剧还是很多充满正能量的,当中也没有什么不足:
该剧讲述的是1960年,因为自然灾害的缘故,有三千名南边孤儿被送到内蒙古草原,被大爱无疆的蒙古族养父母收养。哥哥朝鲁、妹妹通嘎拉嘎,还有和他们兄妹年龄相仿的毕若水和阿腾花,各有差别的性格,有的豪爽,有的精明,有的温和,他们被差别的家庭收养后,有了差别的人生命运。
《国家孩子》里的演员都是素颜出镜,服装道具与年代高度统一,尤其是蒙古牧民生活的描绘,不敢说百分百还原,至少没一个镜头都把观众带回那个年代。小演员的演技爆棚。
一群并不那么知名的演员奉献了精湛的演技,主演傅程鹏、杨舒以及徐洪浩演技好的就不用说了,配角们的表演就已经足够惊艳。饰演保育站保育员乌兰的女演员熊睿玲,剧中作为蒙古族的一颦一笑,她的蒙语发音,完全毫无违和,让观众自动会忽略原来她是生长在四川,这就是一位成熟好演员的驾轻就熟的角色诠释力。
荒凉的戈壁草原上,北风呼啸,几朵破旧的蒙古包在风中摇曳。凛冽的寒风刺骨,划过牧民的脸,沧桑而充满坚毅。配乐也符合蒙古牧民的风格,大气磅礴,马头琴的低沉环绕其中,配合上演员的真挚表演让观众常常流下泪水。
觉得蒙古族同胞教育孩子的方式很值得我们学习~棒棒哒!
通嘎拉嘎把学医的名额让给了阿腾花。再这之前,阿腾花一直向通嘎拉嘎要这个名额,她让其未婚夫朝鲁去向其妹妹通嘎拉嘎说情。
通嘎拉嘎让出名额之后(哥哥并没有让妹妹让名额,但他还是见了妹妹),一直躲着哥哥,她觉得哥哥不爱她了。通嘎拉嘎的爸爸见状,就用比喻句让孩子领悟:"通嘎拉嘎的眼睛像天空一样透明,心胸像草原一样明亮。"真棒
朝鲁回家后将事情原委告知父亲。父亲问他,你心偏了? 实际上妹妹一直在草原上治病救人,这缘起于妹妹小时候生过大病,但得到大夫医治并痊愈,自此妹妹就想要无私救助草原上的人们。阿腾花内心觉得这次机会是她不用干苦活、逃离苦日子的机会。
接着,父亲又说,既然你(朝鲁)是去赎罪,又何必因为别人不见你而不去赎你的罪责呢?你如果只是想要请求别人的原谅 ,从而使自己心里舒坦一会儿,那你就是罪上加罪。父亲用比喻说出了重要的话:"雄鹰就算羽毛被淋湿了,也不会在树下避雨。有错误就要勇敢地承认。"
这是真正的心灵教育~棒棒哒,我要学习,记在心里。❤❤❤
国家孩子》 这是一部感人致深的充满民族大爱的电视剧,根据历史真实事迹改编,但却拍得生活自然,没有什么假大空的东西,演员虽然要跨越几个年龄段,但没有太大的表演痕迹。年龄层次感很强。这部电视剧一播出,就让不同年龄层次的观众着迷,中年人觉得他们过去就这样,年轻人也觉得有他们的影子或者有身边人的影子,语言又朴实无华,没有华服点缀,宽松朴素的蒙古袍贯穿全剧,真挚的情感常常把观众瞬间带入。戳泪点能让人瞬间泪奔!
谢邀,《国家孩子》是一部充满民族大爱的影视剧,它是根据历史真实故事改编,导演拍得很自然,居中没有出现假大空的东西,每个演员的演技都很到位。年代的层次感很强。剧中语言朴实无华,没有一点华服点缀,很符合当时那个年代!
虽是现在是和平盛世,但是在新中国成立的那段时间国家经济很不稳定。自然灾害时常发生,必要说工业了,农业生产都无法跟上,后来袁隆平爷爷让我们吃饱了肚子,许多90年,00年出生的孩子可能感受不到当时的苦,国家70周年纪念就可以看出国家的发展已经是走在了世界的前端。
邓小平爷爷的改革,使得全国各地也开始发展起来,当时因为信息的不畅通,许多人做了一辈子的农民,把自己的少年、青年、中年都搁在了田地里。
剧中1-8集,那个几个儿童演员,不知道让多少观众流了眼泪。不管是演技还是表情都很到位,有些屏幕上的弹幕虽然有讽刺以为,但也不足为心,只有有了对比才会有进步。最喜欢剧中的小通噶,耳朵特别大,眼神特别明亮、表情很到位、让人一看就特别喜欢、特别的水灵。小小的阿腾花也把自己的角色演的很有心机、让人看着虽然特别讨厌,像个典型的精明的上海女人,但这都是剧情需要,这从另一方面说明了演员的演技很到位。还有朝鲁、小若水等等,还有宝力根,他们的演技都很棒。如果他们后来还能当演员,希望他们能像南京军区文工团的那几位前辈一样,从演技中给我们带来不同的视觉感官、给观众带来很多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在这里我们要祝福他们。
文革时期这个题材实在是太敏感了,从编剧徐世铎出现开始。很多政治斗争、还有敏感的言论、恋爱不自由,包括人民公社,还有个体承包,下海经商等等在那个时代这部电视剧都能体现。有时候很多观众认为他是个大反派,其实不然,他的人设表演很符合那个年代,也是许多人必须要经历过的事情,这段经历的人才能回忆那个时代的美好,这部剧对当时社会中出现的问题、遗留的历史问题,都能通过屏幕展现给观众。
《国家孩子》 这是一部感人致深的充满民族大爱的电视剧,根据历史真实事迹改编,但却拍得生活自然,没有什么假大空的东西,演员虽然要跨越几个年龄段,但没有太大的表演痕迹。年龄层次感很强。这部电视剧一播出,就让不同年龄层次的观众着迷,中年人觉得他们过去就这样,年轻人也觉得有他们的影子或者有身边人的影子,语言又朴实无华,没有华服点缀,宽松朴素的蒙古袍贯穿全剧,真挚的情感常常把观众瞬间带入。戳泪点能让人瞬间泪奔!
谢谢楼主提问,我来分享下我的观点!
《国家孩子》这部电视剧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而成的,自然灾害席卷中国,江南地区的婴幼儿被送到福利院,由于福利院人满为患,不能接收更多的孤儿,于是政府就将上千名孤儿送到内蒙古,交给当地牧民抚养,所以这些从江南到内蒙古生活的孩子被称为“国家孩子”。
该剧主要讲述了1960年四名孤儿朝鲁、通嘎拉嘎、谢若水和阿腾花都是八九岁的年龄,刚开始到内蒙古后,四个孩子并不适应当地的生活,渐渐地,他们感受到了亲情,终于有了归属感,然后在草原上展开各自不同的人生。朝鲁、通嘎拉嘎、谢若水和阿腾花是四个性格迥异的孩子,他们被不同家庭收养,但是彼此之间的感情就像亲兄妹一样,这部剧主要是围绕四个孩子。
五十多年的人生经历展开的剧情,后来四个人有了不同的人生成就,过上了属于自己的生活。《国家孩子》这部剧很有历史意义,几位主角都是从南方转移到内蒙古的孤儿,他们在草原上长大,虽然跟养父母没有血缘关系,但是四个人都无愧于父母的养育之恩,用实际行动报答草原和父母,在他们心里,草原就是他们的家。上帝在关闭一扇窗户的同时,也会给他们开一扇门的,他们这群孩子因为自然灾害成为孤儿,来到陌生的大草原,结交了好朋友和“家人”,过上幸福的生活。
《国家孩子》就取材于历史,以1960年为起点,这部剧取材有担当,创作有质感,故事有视野,人物有筋骨,故事剧情也透露出了家国历史的诗篇凝集,草原文化的诗意表达和草原风光的诗意展现。不仅这些,这部剧的叙述角度新,展现情感新, 叙事立场新,巧妙协调了艺术真实、生活真实、历史真实三者的关系,展现了民族团结的美好画卷及边疆之美。
所以,《国家孩子》这部剧很有历史意义,几位主角都是从南方转移到内蒙古的孤儿,他们在草原上长大,虽然跟养父母没有血缘关系,但是四个人都无愧于父母的养育之恩,用实际行动报答草原和父母,在他们心里,草原就是他们的家,而他们也是国家的孩子,所以《国家孩子》值得一看。
遇到乞讨要钱的人,你会给他吗
乞讨之人,若不是心智受限,身体残疾,生活所迫,绝不会走上沿街乞讨的路子!这其中偶尔也不乏欺骗人善良的投机之徒,但毕竟是少数!扶危济困是一种美德,记的儿子小时候,路遇乞讨之人,我常拿些零钱让他亲自送到乞讨者手中,目的是从小培养他悲天悯人之心,求他一心向善!况且这小小的善举,帮助了别人,愉悦了自己,也是两全其美的好事!
星期天的早晨多么快乐!孩子们如候鸟般飞回来。妈妈准备了一些唠叨,我嘛,就该去张罗一桌好菜。为此,早早地就奔向菜场,不一会就盆满钵满,兴冲冲往回赶。却在菜场的入口处,人流缓了下来——路边卧着一个老头,破衣绪巾,蓬头垢面。一条腿似乎断去了一截……路人们大多匆匆绕过,好像那个老头,并不存在,有几个迟疑了一下,摸摸口袋,还是慢慢地走了。我忽然觉得莫名的难受,俯下身,将菜贩找给我的几枚硬币,轻轻的放入他脏兮兮的小搪瓷盆里,缓缓地起身,缓缓地离去……
面对可能的骗局,我宁愿演一个没有见识的傻瓜,在剧中伸出援手。那样,我才能心安!因为,如果那不是骗局,我们的无动于衷,不就是罪恶的起源吗!不能学那些懦弱的孩子,竟没有坦然行善的勇气。我宁愿错援三千,也不能迟疑一下。
碰到上门乞讨的乞丐,我们常常能慷慨解囊,可为什么,经过卧倒路边的残疾,要匆匆绕过,或视若无睹?只因为众目睽睽吗?也许有一天,我们,或我们的亲友,也贫困潦倒、或受伤倒下,当我们肮脏的脸庞,几乎躺贴着地面,仰望着如织的同类,却没有急需的温暖回应!比天地还冰冷的人心。我不相信,转身,你就能过得从容!
为了谋一份工作,我们衣冠楚楚地去面试。为了讨一房娇妻,我们花样百出地去展示。有时候,还跑到教堂去划十字,有时,还教天真的稚子念雅诗…… 殊不知,那些卧倒在你脚边的老弱病残,也给你我做一次次面试!我们做或不什么,年幼的子女们都看在眼里!并且,不会破晓前就忘掉!
不会的,因为本人在上世纪1991年七月,在鸡西开往牡丹江列车上。一位乞丐打扮的人,如泣如诉,用双手拄着拍子(农村苫草房专用)衣衫破旧,蓬头垢面。列车上多人为动容,多少不等的为其捐钱,送给食物。当列车到达牡丹江车站时,此人在别人帮助下,下车后解开腿上的绑缚,飞一般的跑去,边跑边喊:傻冒们,再见啦!整车箱欲下车的人,是何感觉可想而知……自那以后,如果不是本人直接了解情况,此等事再不会重有了。
先亮观点:“我不给”。俗话说:救急不救穷。古代大灾的时候,有钱人开仓赈灾,在家门口施粥,这都是“救急”。当今社会国富民强,老百姓安居乐业,就业机会丰富,在这种情况下,还要乞讨,除了好吃懒做,没有第二个原因,这种人为什么要救他?即便在疫情后,不少中小企业倒闭了,很多人失去的工作,为了复工复产,国家倡导“地摊经济”,这让我联想到了90年代初的“下岗潮”,但是,现在有不少有钱人恰恰是那一批“下岗工人”。所以,危机是“危难”和“机会”的和合,感谢邀请回答这个问题,也借此问题向在疫情中陷入困境的人们送去我们最真诚的祝福———“阳光总在风雨后,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