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一汽大众2020年校招,几乎砍掉了所有机械,车辆等专业的招聘需求
汽车行业发展疲软,开源节流。
当今汽车行业发展颓废,自主品牌像吉利,威马,广汽,长城,上汽蔚来也都在缩员,砍新能源项目。哪来的空间给这些人跳,而且大众出去的有几个能接受降薪拿offer?
圈里的人不出去,圈外的就别想进来了。今年不招聘这么多新人也就合情合理了。
在电,软,底盘,动力等方面。一汽和上汽大众没有太多核心技术,主要依赖德国大众以及长春周边的外企供应商,只有在国产化车型才有更多的发言权。就像如下
目前流行的——联网,智能驾驶等招聘需求较大,但是机械,车辆的本科专业几乎没有相关性,也不好入坑!
像零部件供应商,设计公司,技术方案解决供应商等等都可以作为考虑范围大学教育是通才教育,汽车产业链很多环节都可以做?
首先汽车行业效益不好是主因!
还有一汽大众这几年五地六厂扩张的太快,工程师岗位已经饱和了。而且应届毕业生和社招人员对企业没有多少归属感,效益稍微一下滑很多人自己就辞职了,养不住。
再有就是一汽大众的岗位设置的不合理。技术部门都是一个工程师下面带几个技工。工程师本身没什么具体的工作,像个领导似的指挥指挥,所以新人到岗后,上一个人简单交接一下就不管了。而大学生工程师什么都不会,工作全靠技工干,有时还帮倒忙,时间久了,领导还觉得你能力不行,刺激他两句,年轻人自己就不干了!而职能部门的工程师手下连个人都没有,一天存是混日子跑腿打杂……这种的人太多了,自然也就不要新人了!
疫情期间,国内哪些汽车厂开始裁员了
比如我现在服务的上汽通用五菱,有些人已经去生产口罩,生产螺蛳粉。虽说还是上汽通用五菱员工,可是你想想,一个汽车一个口罩,压根儿都扯不上边,算是变着法裁员了吧。个人观点,不代表大众化思想
吉利经营共担金,大家怎么看
吉利经营共担金一事,是网上流传起来的,对此除了吉利内部人员透露以外,没有别的渠道了,总不至于吉利自己想要宣传一下?
“经营共担金”,类似于一种抵押金,将中高层员工与吉利汽车“绑”到一条船上,如果实现不了“20200战略”业绩目标,员工所抵押的“经营共担金”可能无法收回,如果完成业绩,回报也会很高。
事情引起关注后,吉利员工回应:没有的事”。“吉利现降薪与强制员工内购?官方称实为调薪与中高层自愿购买行为”。吉利回应“降薪”:8岗以上员工自愿加入经营共担激励机制。
对于这种情况,从汽车行业看,今年要开始是全面实施国六排放政策了,这对车企是个不小的冲击,国五的库存车基本上不太卖的出去,这可能就起了内部消化的想法,一方面解决库存,另一方面增加销量,据称吉利离职员工的人士爆料,吉利强制要求有行政职务的8岗员工购买领克01,每人一辆领克01(总价比市场优惠1.5万元),预付款2万元,其余从工资里扣。
吉利的共担金情况在汽车行业也有过类似的情况,大概在15-20年前潍柴集团就有过差不多情况,当时集团半年发不出工资,就派发员工产品进行销售,卖掉的就是员工的工资,再接下来就是发不出工资,把工资作为公司投资共同经营,当年潍柴也是比较窘迫的。吉利目前并看不出什么落魄,而且销量预计冲击200万量,除了大众、日产外,其他合资很多都达不到这个水平,从这更多看到是吉利的野心。
汽车行业情况不好这对于很多企业都是如此,之前看到大众车辆内部销售情况,基本上员工福利价格在50%-70%,这感觉和吉利车辆内部购买目的是一样的,不过这更让人心理上乐的接受。
一、说明汽车行业形势极差,车企经营压力巨大,连自主品牌领头羊都扛不住了。
二、吉利汽车此举算是不得已而为之,但相对于有些车企裁员、欠薪,吉利此举还比较人道。
三、企业发展起起伏伏,员工应当有与企业共患难的觉悟。
四、市场优胜劣汰,进入整合淘汰赛。弱小车企会逐步出局,不远的将来,汽车品牌会少得多,汽车市场也会更健康良性。届时头部品牌将迎来更大的发展。
首先员工和企业,如果要共同承担风险,都必须在自愿为前提下。员工愿意和企业共存亡的话。首先这个企业的情景就应该是可看的,是有希望的。在企业盈利的情况下。员工也希望以主人公的身份出现。如果企业在亏的情况下,员工是很难拿出钱来与企业共存亡的。因为这个社会很现实,员工也有自己的家庭情况。就现在而言,吉利的经营现状是具有前瞻性。只要有好的分配措施。保障企业和员工的利益。我相信,大多员工还是自愿加入的!
疫情过去了,大众是否会有报复性消费
对于个人,某些方面会的,至少我会先去报复一下火锅。
之所以说,某些方面,是因为你得考虑,这几个月有收入吗,房贷车贷宽松吗,孩子开销够用吗...
但这也不妨碍出现报复性消费肯定会在社会上出现,包括受疫情影响严重的餐饮,旅游,培训...等行业,因为有钱人太多了,贫穷真的会限制想象[我想静静]。
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报复性消费会出现,那么你是否可以把握住这个转瞬的风口呢?
是打算加入报复性消费的大军,还是当站着风口的老板,为这批大军加油呢[钱]?
感觉可能不会那么报复了…原因如下:
作为传染性的疾病,餐厅的风险系数相对高,就算疫情过去,也会有不少家庭持观望态度。估计餐饮业务要完全恢复,可能要等到六七月份。
这一场疫情影响了经济发展,不少人面临裁员降薪,还有不少经济水平略差的家庭,可能日子都过得紧绷绷。年轻人也渐渐意识到储蓄的重要性,从被消费主义绑架的梦中渐渐清醒,脱离刷爆卡、月月光的状态。
汽车主机厂曾经是高薪的代名词,现在连大品牌都开始降薪,未来还会可能有哪些变化
每个行业都有其发展的生命周期,像人一样有成长期也会有哀退期。曾经汽车行业井喷时,必然伴随着行业内职员的高收入,当今天市场趋于饱和和下降时,需求下降,裁员减薪是其必然。
未来品牌集中度会不断加快,新能源智能化发展前景广阔,无人驾驶技术站在风口等等专精尖人才会很有前途。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我也是一名汽车从业者,从15年毕业到现在,已经错过了汽车行业的黄金时期,上来就是平稳期甚至是衰落期了,今天更是被中国最大的汽车厂上汽集团降薪的通知所震撼。
上汽集团虽然在国企里等级没有一汽,东风高,但是上汽确实我国最大的汽车主机厂,他的合资品牌有上汽大众,上汽通用,上汽斯柯达,大众与通用前几年都是在我国销量前三的企业,自己还有上汽乘用车,上汽商用车等等,下属的供应商也是数不胜数,但是上汽突然发布降薪通知,让我在本来就充满寒意的2020年更加感受到严峻。
任何一个产业都避免不了从快速发展期,繁荣期,平稳期,衰落期,现在汽车行业就出在平稳期,衰落期还没有到来。虽然说一汽降薪,但是是由于疫情影响,而且降薪也只是这几个月。
从2018年的我国汽车销量增长率为负之后,在接下来的十几年中,汽车销量会慢慢的达到一个稳定值,据估计应该会在2000万辆,由于工资肯定不会像五年前,十年前工资在上层水平,现在慢慢会回落到中等水平。如何去看待这个变化,我感觉有以下几点。
第一个要理性看待这个问题,汽车行业利润率降低这是趋势,带动工资降低,只有把自己的能力提高,才有在这个行业里说话的权利,才有底气去涨工资。
第二是不要悲观,汽车行业前几年一直在快速扩展,汽车行业从业人员众多,突然增速下滑,但是人员还是那么多,必然会工资待遇降低,等公司都适应了这种常态,而且学习机械,汽车行业的毕业生数量减少,公司人员必然会更合理,这时候待遇也会更合理,但是相对于金融,软件等等其他行业,汽车行业的天花板还是很低的。
以上就是我的观点,做好自己,才能更好的发展。
海底捞公开道歉,恢复价格到1月26日前,这是良心发现吗
您好,肉痴火锅外卖为您答疑解惑。
对于海底捞之前的涨价,微博话题上热搜,成为大众讨论和话题传播的热点,有的人持反对声音,而有的人持赞同(当然这可能是有钱人)。4月10日,海底捞恢复价格,诚恳表示,涨价是公司管理层的错误决策,价格将恢复到停业前的水平。
到底是舆论的压力还是所谓的品宣及公关魄力?小微在这里猜测,实出为两者原因居上。舆论的压力固然重要,但是如何利用好舆论来达到宣传,从而促进品牌在大众心目中的“好形象”,至关重要。
以上可以看出,以及在恢复价格之后,能看到很多人在微博话题中一众发出海底捞的“好”和恢复之后的就餐、折扣。
同时西贝的操作也是同样如此。对比而言,安徽的老乡鸡赢了!
老乡鸡董事长束从轩在4.10晚宣布:
1、4月14日至16日每天11点开始,100万份鸡汤老乡鸡全国餐厅免费送!(活动详情见当地餐厅)
2、4月14日起,老乡鸡所有餐厅,不洗手不给吃饭!
3、希望大家都能养成饭前洗手的好习惯!
很明显,这一波决策的后面是公司管理部门的重要决定,也在此契机推动了自身品牌的动力!
错了,这个绝对不是良心发现而是因为政府要求,我认为对于一家企业如果他真的很好,那么一开始就不应该出现类似这样大幅涨价的事。在疫情爆发前,海底捞算是中国餐饮业做得最好的企业之一了,每年从中国市场赚了不少钱,而对于这次疫情,确实也给它造成了重大冲击,可是这次对哪个行业没有冲击呢?
假如说每个行业都像海底捞那样因为疫情前面几个月的影响,现在就大幅涨价,那么物价将会飞速上涨。在目前失业率居高不下的情况下,物价还大幅上涨,通胀越发厉害,那是会出大问题的,这个政府绝对不允许发生。
因此对于海底捞这次涨价,政府能够及时出手干预,我认为做得非常的及时。对于这次海底捞恢复价格到1月26日前,这个绝对也不是海底捞的良心发现。
海底捞复工之后采取了涨价策略,或许考虑到人工成本、食材成本增加因素,但作为餐饮巨头的海底捞,它的涨价策略可能会对同行业带来不良的影响,餐饮企业究竟选择跟风涨价还是维持原价策略,却给了它们开了一个难题。从涨价到道歉,且恢复原来价格水平,海底捞这一轮操作,让人感到不解。但是,所幸的是,海底捞很快意识到涨价策略不良影响的问题,迅速作出价格调节的决定,餐饮龙头企业恢复正常价格水平,有利于整个行业的良性发展。
一方面是良心的发现,另一方面也算是一次品牌营销。
作为一位疫情之前,时常到海底捞店面消费的消费者,我也是看到海底捞公开道歉后,才知道海底捞涨价了。然后查了本地媒体报道,果然如此,疫情前两人餐含打折,200元够消费,疫情后则需要300元多点这样。涨价确是一个事实。
印象很深刻的是,复工之前海底捞便有外送业务,复工后的自提业务也比较红火,堂吃受到影响还在,一是堂吃也需要满足防疫条件,另一方面疫情仍未完全消除。
海底捞公开为涨价道歉,显然有一定的示范作用,后来也有企业跟进做出类似举动。但这个并不重要,只要把价格降下来,不公开宣布也没有关系。公开宣布,相当于打了点品牌广告,没投广告费,但是实实在在营销了吧。
疫情还没有完全被控制,防疫工作还要继续,餐饮消费亦不能完全放开。在这样的特殊时期,维持生存、维持发展很重要,但是保持住品牌的美誉度更为重要。现在,企业之外,老百姓因收入减少也有很多困扰,疫情期间乱涨价,总之是很讨人厌恶的事情。
就像口罩价格降下来后,大家都在欢呼一样,在这特殊时期,物美价廉才是餐饮企业重振市场的利器。
以为品牌比较有底蕴,粗暴地将自己的损失,通过涨价让消费者买单,那不仅是短视,而且可能会因此让品牌发展陷入停顿。
如果那样,那真是太可惜了。中国百年企业太少了,有能力创业的人,可以将这个当成重要目标。
一涨价一道歉,合着价格没怎么变,海底捞却成功登了两次热搜,是一个成功的营销案例,果然是“海底捞你学不会”。
对于海底捞涨价和道歉,有网友认为疫情对餐饮企业影响很大,涨价情理之中;也有网友认为,稍微涨价可以理解,但涨价太多就难免引起民愤了。而据@头条新闻 发起的一个投票,1.4万名网友中,超55%网友认为“不需要道歉,涨价也能理解”。
但是你仔细看看图二中的道歉信,道歉理由是管理层失误,伤害了顾客的利益。你品,你细品,是不是有种委屈巴巴被迫道歉的感觉,有实质性的改善和承诺吗?没有,海底捞公关确实厉害。
疫情刚过,消费者的信心还没复苏,这个时候不是应该先回暖人气么,怎么先来一波报复性涨价...
这次海底捞涨价虽然国家没权利干涉,但是上到企业,下到消费者个人,大家日子都难,这个时侯涨价,毫无疑问是没有社会担当的做法。
有人说,企业是商业,要生存,为什么要强加社会担当呢?
这话可真就错了,任何企业其实都要生存,如果按照这个思维,企业只讲究生存,不考虑社会整体利益与责任,那么大环境不好,只考虑生存和利润的话,所有企业干脆全都降薪、裁员算了,你吃的、用的全都涨价算了,这些都是跟社会整体利益和责任挂钩的。
虽然之后该吃海底捞的人还是会吃,即便道歉,恢复原价,但是这波涨价政治非常不正确,品牌形象也严重受损,很多时候,商业不只是商业一个角度,特殊情况的社会担当,比商业利益重要一百倍。
商业就是商业,但是商业从来也不只是商业。
海底捞恢复原价,这是良心发现吗?
我不认为这是良心的发现,这跟生意有关。
我们可以先分析下海底捞为什么会涨价?
就拿我身边的例子来说,我上周去买烧饼,发现烧饼居然涨价了50%。
我们再来分析一下海底捞为什么会涨价,其实我觉得跟很多餐饮企业一样,就是疫情期间它们损失了太多的营收,可能会导致今年损失会很大,所以就逼迫他们就必须要涨价来挽回一些损失。
但实际据我观察,那个涨价的烧饼店人流跟以前比少了非常的多,之前都是要排队去等,但是我去了以后发现没有人在等待,就我一个顾客。
所以这就是非常大的问题,你涨价了,确实能你预期能挽回一定的损失,但实际上呢可能会得不偿失,毕竟大部分消费者都是价格敏感型的,你价格上涨了以后大家都觉得心理上无法接受,因为就过了一个月前你就涨了那么多,对吧,大家收入又没有上涨。
收入不涨,价格上涨,那必然会导致需求的下降,这是最基本的这种经济学原理。海底捞,肯定是已经意识到,涨价之后生意没有以前好,所以就必须要赶紧来弥补这个错误,可能还来得及挽回一些损失,不然的话可能今年损失就更大了。
我认为这不是良心发现!
而是发现生意更差了!
至少我身边好多小伙伴表示,海底捞居然“趁火打劫”,再也不去了!!
所以,这就是海底捞恢复原价的表现吧。
此次的疫情确实对于许多餐饮造成了的重大的打击。
但是!!
每一个消费者又何尝不是呢?
在家隔离,许多人没有了收入,许多人的收入削减,甚至许多人丢了饭碗!!
这个时候,还来一波涨价,刺激消费,回本,合适吗?
我认为不合适!
从理论上,涨价是商家的事,我们无权干涉。
无利不起早,商家肯定是要围绕着利益来经营,绝不是什么良心发现。
海底捞涨价以及道歉,恢复元月二十六日关门之前的价格,也都是这个道理。
在海底捞的致歉信上,已说的非常明白,恢复原价的决定是出于消费者和社会各界对海底捞的质疑,批评。
而这些质疑和批评最直接的结果,一方面是对海底捞的公司形象产生影响,另一方面最直接损失是顾客减少,收入下滑严重。
如果不是对海底捞的未来经营产生重大影响,我相信他是不会公开致歉,并承认管理存在的决策失误。
当然,海底捞的反应还是比较迅速的,在当初面对市场质疑的时候,坦然承认存在涨价行为。
现在自己支撑不住了,也很坦然及时的改变以前的错误决策,知错就改,希望他以后能少犯这样的错误。
海底捞在信中表明公司不会进行整体性提价,但是各地的门店实行差异化定价,这也为后续的定价策略埋下伏笔。
也就是说,有一些地区的门店价格仍然有可能偏高,而这是企业自身的定价策略问题,具体效果如何,还是看后期市场的反响吧。
海底捞的表现用不太客气的话说!你吃像太难看了!你有今天的成绩和地位心里没点数吗?
海底捞的实质就是报复性涨价!请问你报复的是谁,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凭什么你要把疫情期间的损失转嫁到对你不离不弃的消费者身上。他们做错了什么??????
近期,部分企业没有开工,为啥会自称亏损较多
部分企业在没有开工的情况下,亏损很多,主要是成本的原因,成本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固定成本较大的企业必然亏损严重
什么是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
1、固定成本:又称固定费用,相对于变动成本,是指成本总额在一定时期和一定业务量范围内,不受业务量增减变动影响而能保持不变的成本。
2、变动成本:指支付给各种变动生产要素的费用,如购买原材料及电力消耗费用和工人工资等。这种成本随产量的变化而变化,常常在实际生产过程开始后才需支付。
固定成本包括哪些
固定成本通常包括约束性固定成本和酌量性固定成本。在没有开工的情况下,主要是约束性的固定成本,为维持企业提供产品和服务的经营能力而必须开支的成本,如厂房和机器设备的折旧、财产税、房屋租金、管理人员的工资等。也称为经营能力成本。这类成本的数额一经确定,不能轻易加以改变,因而具有相当程度的约束性 。
总结:虽然部分企业没有开工,但是固定的成本一直在支出,所以亏损必然严重;有些支出,是非付现的,比如折旧,有些是付现的,比如人员工资、税费,由此长期的不开工,不仅仅影响企业的利润,长期必然资金断裂。
最近受到疫情的影响,很多企业到现在都还没有复工。那么对于这些中小企业的老板来说是非常困难的。在这期间因为企业的没有复工,所以没有营业收入,但同时企业还是会发生自身的成本。
首先第一个企业的房租是必须得付出的,这可能是企业较大的成本,同时,设备的空闲,折旧费等都是一笔很大的损失。
第二是员工的工资,福利,社保也必须由老板来承担,为员工的这些支岀能保障疫情过后可以马上开工。
第三,很多企业的老板是有负债的,有负债的话会产生一个利息,或者说需要每月要固定的还贷款,由于没有收入的话,那么就会造成现金流的一个短缺,也会使企业产生一个资金成本的上升。为了周转,可能要借更多的债,产生恶性循环。
所以综上所述,由于企业没有任何的收入,但是成本和支岀还是要承担,除了固定资产的损失,还有流动资金造成的损失,所以说这就是企业现在所面临的一个困境和亏损。
还有贷款利息,还是进货成本压力(供应商要催款)。还有合同违约金。
还有发货不及时,客户就会不和你合作,导致前期投入太大,随之风险加剧。
生意不怕跌,就怕断崖式下跌,导致前期投入太大,措手不及,而夭折。
没做过生意的人,都认为做生意很容易,老板只会压榨员工。其实大家都不容易。
谢谢悟空回答,关于这个问题,我回答如下:
没有开工,不代表企业没有支出。而疫情爆发却迫使企业关门停业,失去了收入来源。
1、错失春节黄金档,对企业本身就是一个沉痛打击,疫情之下,实体店停业无收入, 现金流来源断链。再加上自身存在的种种问题充分暴露,顶不住压力的,只能轰然倒下。
2月5日,日本大众居酒屋连锁品牌“和民”宣布,将关闭在中国的7家和民直营店。这是疫情以来首个从中国撤退的日本企业。
2月7日,北京k歌之王宣布与全部200多名员工解除劳动合同。曾经的行业第一,也未能幸免。
2、疫情爆发,猝不及防,考验了各个企业的应对能力。 没有充足的现金流支撑,紧接而来的租金、员工工资、银行贷款如何应对?
“疫情致2万多名员工待业,贷款发工资也只能撑3个月。”西贝董事长的一句话,直戳人心。
3、即使复工了,短时间内消费者的恐惧心理依然难以消除,无客流,业务停滞。 所谓不开工难,开工了更难。
2月10日,是复工的第一天。但新潮传媒却在这一天,宣布裁员500人,高管集体降薪20%。裁员涉及到销售,开发,服务等部门。
最后,说一句。盼望疫情能早日结束。希望实体企业能咬紧牙关,创新求生,度过这一艰难时期,迎接美好未来。
我是零售人小侯,请多多关注我。谢谢大家。
近期,企业不开工,造成的亏损是肯定的。亏损较多的企业,一定是固定费用比较高的企业。
一.从财务的角度分析亏损
企业的亏损是经营性收入减去经营性费用。经营性收入是指主营业务收入和非主营业务收入。近期对于有些企业来说,这两项收入几乎是很好的,甚至为零。而经营费用中主要包括固定费用和变动费用。企业不能开工,可以没有变动费用,比如员工的出差费用等。但固定费用是一定要支付的,比如房租费,借款利息等。
所以,从财务的角度分析,不开工的企业,一定是亏损的。固定费用越高的企业,亏损的越多。
二.丢失市场机会,造成的亏损
企业是需要持续的经营的,只要中途中断,就会错失很多市场机会。特别是这一段时间,对于有些行业来说是销售旺季。只要错过这一段时间,就会丢失市场机会。同时会流失一部分客户,这是无形的损失,对企业下一步继续开拓市场造成困难。
三.不能持续性经营,造成管理上的亏损
企业在经营中的过程中,一旦出现中途中断的情况,就会给管理上加大难度。比如,因为中途没有开工,造成一些企业员工离职。特别是生产型企业的技术工人。企业一旦要重新招聘新人,要重新进行培训,花费更多的管理成本。从这个角度去分析,没有开工,对于企业管理上是亏损的。
结束语:
近阶段,企业不能开工,造成的损失,除了财务上的有形资金亏损,同时也会造成管理上的无形亏损。
没有开工,企业亏损的原因有两类:一是固定成本开支及部分变动成本开支,二是库存品有保质期或因价格变动减值。
企业成本可以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这期间无论企业是否运行,都要分摊固定成本及少部分变动成本,如固定资产折旧、管理人员工资,另外,还有银行借款利息、工人的保底工资。没有收益却有支出,当然亏损。
有些企业原材料有保质期,如水果批发,海鲜批发等,有的如养殖类到了出栏期不出栏收益不增成本増,如养鸡场等。
另外,存货价格变动导致减值。这些按照会计原则都会导致亏损。(机会成本不考虑)
如何看待上汽集团,旗下各公司降薪
三月5日上汽集团旗下上汽大通和零部件企业上海汇众的降薪方案。根据方案显示,上汽大通占工资35%的绩效奖金从3月份起将进行“打折扣”,级别越高折扣也越高,此外取消了年休假补贴、技术中心服装费以及书报券等福利,一线员工全勤奖调整为生产奋斗奖,将根据产销量安排适时发放。
“2020年2月是大通历史上第一次销售同比负增长,一季度也会如此,企业面临亏损。根据我们薪酬福利与公司经营绩效挂钩的原则,结合上汽集团的工作布置安排……”上述流传的上汽大通降薪方案显示。目前,上汽集团还未公布2月销量。3月5日,记者从上汽大通内部证实了该方案的真实性。
此外,上海汇众从3月份起将员工税前月收入下调22.2%,恢复期将根据公司后续发布通知为准。随后,记者从一位接近上汽集团的知情人士了解到,整个上汽集团确实在进行降薪调整,大通和汇众是先行公布,而集团的已经在准备对外进行声明。由此,上汽集团或将成为疫情以来,国内首个宣布降薪的大型整车企业。
上汽集团是我国最大的汽车集团。上汽集团发布的产销快报显示,1月份销量同比大幅下滑34.55%,其中上汽大众下滑40.53%,上汽通用下滑30.49%,上汽通用五菱同比下滑51.1%,这意味着三大销量主力均出现了同比大幅下滑,国内乘用车企业中仅上汽乘用车同比微增0.04%,上汽大通同比增长11.42%。
不过,2月份受疫情影响冲击更大。乘联会数据显示,2月全国乘用车市场零售增速初步判断为去年同期的20%,同比下滑达到80%。这是近20年以来的最大降幅。同时,乘联会目前估计2020年1-2月累计同比下降幅度达到41%。目前,仅有少量车企公布2月销量,海马汽车3月5日公布2月产量为0,销售134辆。目前,有多家创业车企已经被爆正进行降薪求生。
大厂裁员只是为了降成本吗
大厂的身上都会背负许多社会责任,做事哪能那么地随心所欲
身为大厂,肯定就是一地的龙头和风向标,因此在做事时肯定没法随心所欲。大规模裁员肯定会影响到当地的经济增长,甚至影响社会的稳定。不说别的,光是供货商与代理们一起来挤兑就足以把公司推下深渊了。
所以大厂想裁员肯定得先和上下做好沟通,说明不得不出此下策的不得已苦衷,并做好必要而充分的准备,关键是银子得准备好。裁员要花这么大力气,做这么多铺垫,说明裁员的隐形成本其实并不小,如果只是单纯的裁员肯定对不起之前的所有付出。
企业的天条就是盈利,这么大的花费肯定要花的“物有所值”,如果只是为降低员工的工资开销,可以说完全不能弥补企业显形与隐形的损失,因此大厂肯定会借着裁员来完成许多平时不方便或者不能做到的事。
通过裁员,将公司不能盈利或者发展前途有限的部门裁撤,清除部分发展潜力不大的员工,收缩战线,集中财力、人力、物力与有发展前景的领域。
通过裁员,树立员工居安思危的意识,缓解各种扯皮推诿的现象,捋顺公司的治理结构。
通过裁员,捋顺外部的各种关系,清除部分供货商与代理商,维护公司的利益,改善公司的形象。
无论如何,大厂一旦开始裁员,说明内部肯定遇到了许多难题,已经到了不得不“挥泪斩马谡”的地步,必然会对企业的形象会造成难以挽回的影响与损失。因此不到万不得已,公司轻易不会采取大规模集中裁员的方式来缓解危机。
从理论上来讲,裁员就是企业减轻负担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和措施,大厂减产现在这里提的大厂就是互联网大厂,在现在这个形势下,肯定也是市场不景气,所以进行裁员,另一方面呢,就是对这个产品线进行优化,把一些部门裁掉,相应的一些人员也就裁掉了。